《城市开发》杂志刊发安邦智库文章——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乡村资源-凯发k8娱乐登凯发k8娱乐登录

《城市开发》杂志刊发安邦智库文章——城乡融合发展,要充分挖掘乡村资源

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加快,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生活在农村的4亿人口何去何从?深入挖掘乡村资源,做好开发利用、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吸引资本下乡的关键要素,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支点。本文最早于2022年4月14日发布于安邦智库(anbound)「 城市问题研究 」产品,后刊登于2022年6月期《城市开发》杂志。现将原文重发,以飨读者。

随着城镇化的脚步加快,村里的人进城打工甚至定居的人越来越多,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农村“空心化”的现象日益严重,不少村里原来几百户的人家只剩寥寥几十甚至几户,这种现象在偏远穷困山区尤其明显。

据不完全统计,农村人口从1995年的最高峰8.6亿下降到2018年的5.6亿,整整减少了3亿人。自2000年至2010年,我国自然村由363万个锐减至271万个,10年间减少了90多万个,平均每天消失80到100个,其中包含大量传统村落。到了2021年,自然村已经减少到了261.7万个。虽然自然村的减少部分原因是实施了撤村并村,推进中心村建设,但在这一过程中,也会出现千村一貌,失去传统特色文化。

《2022年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指出,新型城镇化需要达成“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这一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吸引社会资本投入乡村建设就尤为重要,要从“农村反哺城市”变为“城市资本回流到农村”。通过什么吸引资本进入农村呢?那就是挖掘农村现有的资源,并不断发展壮大,发挥杠杆的作用撬动乡村振兴。

以我们熟悉的日本的“一村一品”为例,国内的理解大多比较表面,简单理解为在每个村子打造一个产品。而事实上,日本农村和城市差别不大,更多地源自人们通过本村资源的开发,提升对农村的宣传、认同,资本、人力等要素因为这些资源的吸引,并没有过多地离开农村,流向城市,同时也能吸引城市的资本来到农村助力资源的开发。而且,这个产品,不仅限于农产品或其他实物,也包含了无形的文化和精神特色。

更为重要的是,日本实行“家乡教育”,来激发本土村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家乡教育”主要是指“使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和建设家乡”方面的教育。日本乡村学校甚至把这方面的教育作为学校的一项基本目标。例如,日本宫城县的南三陆町立户仓小学和白鹰町立荒砥小学校的家乡教育,重点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家乡的物产、历史、文化传统,努力加以保护、继承和发展。通过将地区素材教材化、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等方式,来达成家乡教育的目标。用身边的人、身边的事、身边的物,让孩子们从小就对自己所在的乡村有认同感、自豪感。

相比于日本,我国地大物博,乡村在资源禀赋、土特产、历史文化等方面具有丰富的基础,更有待深入挖掘。比如,河南油城村是比较知名的古村落,其土特产是梨。古时的油城梨曾被作为贡品送到宫中。1970年,油城梨还曾出口日本30吨。如今在油城村还有两三个人才能合抱的古梨树,漫山遍野有上万棵梨树,许多梨树有几百年的树龄,产量曾一度达到70万斤。

除了物质的,还有精神的。比如,遍布各地的红色遗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江苏太仓村是远近闻名的红色老区。抗战时期的苏中区党委驻地、苏中军区一师师部及苏中公学均设在该地。苏中军区的主要领导人粟裕、陈丕显、钟期光、叶飞等也都住在太仓村。1944年的车桥战役也发生在不远的淮安区。除了军事指挥机关外,新四军鞋厂、勇士牌卷烟厂、苏中行署高等法院、苏中军区训练场、一师政治部等党政军及部分机关单位等大批的后勤保障单位也较为知名,使当时的太仓成了苏中军区的指挥中枢,稳固的大后方,被誉为苏中的“小延安”。

深入挖掘这些资源,做好开发利用,就能发挥其乡村振兴的支点作用,吸引城市资本回流乡村,带动城乡融合发展。

以山东鱼台县的湖西革命老区为例,其湖西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历史。该地通过依托靶场,打造军事教育基地。以鱼台县袁家村、随海村、程庄寨村、周堂村等村落为依托,以随海惨案、周堂地道战、郭耕夫历史人物事件等红色历史文化为支撑,建造历史纪念馆等基础设施,以党政培训和研学旅游带动红色精品体验游,形成了远近闻名的红色基地,带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我国即使基本实现城镇化,仍将有4亿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任重道远。资源就在农村本身,重要的是如何挖掘、利用、发展、壮大,使其成为吸引资本下乡的关键要素,成为撬动乡村振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支点。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侵权删

用户名:
密码: